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综合 > 文化

数字敦煌 人在画中游

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 字体: 发布时间:2018-01-19 18:36:12

   

      莫高窟在哪?在甘肃敦煌。可你或许还不知道,网上也有个莫高窟。打开敦煌研究院官网,点开“数字敦煌”专区,足不出户,便可大饱眼福。

  想带走壁画上的色彩?并非异想天开。在敦煌文化创意体验课上,你可以亲手调制心仪的颜色,制作一支属于自己的敦煌色系唇彩。

  1600多年前的历史与文化,揭开神秘的面纱,与更多的人亲密接触。沉睡的文物,凭借文化创意“活起来、传开去”,释放更耀眼的光芒。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。”敦煌文化的新尝试,不过刚刚开了个头。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,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,惠及更多的群众,是每个地方都面临的一道考题。

  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,文化惠民的理念和模式也在转变。“百姓点单、政府配送”,重庆建设公共文化供需对接平台,项目送上门,服务更精准。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开设“艺术银行”,集聚上千名艺术家,为艺术作品和有需求的企业、市民当“红娘”,让更多艺术走近大众。

  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在点点滴滴的传承弘扬、创新创造中汇聚。

  敦煌研究院

  找寻打开历史的新方式

  “太震撼了!”

  1月12日上午,在甘肃敦煌看完《梦幻佛宫》后,来自杭州的游客张贤刚神采飞扬,“那些壁画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,仿佛一抬手就能摸到。”

  采用8K高分辨率技术拍摄,球幕电影《梦幻佛宫》带来的是“人在画中游”的神奇体验。厚重的历史,静态的壁画,一下子“活”了起来。

 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(以下简称文创中心)副主任陈海涛,早就体会到文物“活化”的魅力。此前,他和同事们从莫高窟第254窟内不足2.5平方米的壁面取材,制作了16分钟的《舍身饲虎》动画短片。直到今天,还有不少网友“跪求链接”。

  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上,敦煌研究院努力找寻“打开历史的新方式”,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、传开去。

  数字敦煌,人在画中游

  一个窟,实现数字化要多久?

  1平方米的壁画,要采集45张长37厘米、宽24厘米左右的照片;考虑到现场环境狭窄以及防止壁面拍摄伤害等因素,平均下来,一个窟光采集图片就要一个多月;后期处理的时间,基本上是前期采集时间的3倍多。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,图像处理师朱旭算了一笔账。

  2016年5月1日,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上线,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网;2017年9月20日,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通。这30个经典石窟,跨越了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等10个朝代。全球各地的网友都可登录欣赏石窟内部文物的高清图像,还可以进行VR虚拟现实体验。

  “敦煌石窟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共500多个,到2017年底,已有18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,约占总数的1/3。”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介绍说。

  数字化展示并不仅仅局限于制作视频或者内容上网,还延伸到了参观现场。

  游客到敦煌后,一般先到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主题电影《千年莫高》和球幕电影《梦幻佛宫》,然后再前往实体洞窟参观。

  得益于此,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明显缩短,减少了人体、空气流动以及湿度变化对壁画带来的伤害,大幅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。

  定制口红,把文化带走

  当柔软的西方羊毛遇到轻盈的中国丝绸,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
  自2016年起,文创中心开设了名为“指尖上的敦煌——羊毛与丝绸手作工坊”的体验课程。游客以羊毛和丝绸为原料,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图案、色彩为参照,不用一针一线,利用传统的擀制手法将羊毛和丝绸制作成一件披肩或者衣饰。

  “丝绸之路,就是一条被古老织物铺就的路,在中国、印度、波斯等古丝路沿线地区,曾出土大量不同形态的织物。”陈海涛说,丝绸与羊毛是其中最重要的织物,是见证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典型物质形态。2017年,敦煌研究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的“敦煌石窟的数字媒体阐释”项目完成立项时,哈佛大学副校长莉雅·罗索夫斯基女士就曾在文创中心制作了一件丝毛长巾。

  敦煌学有100多年历史,敦煌研究院也已有74年历史,敦煌艺术研究、敦煌文献、历史地理、石窟考古等研究,已经形成了一个周密的体系。让敦煌文化为今人熟知,关键是要在传统文物与现代社会之间寻找契合点、形成互动。

  敦煌色系定制口红,就是文创中心寻找契合点、进而创作出的“爆款”产品之一。

  在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工作12年的陈琦,潜心研究254号窟。窟里的蓝紫色调,让她有一种宁静的感觉。

  有一次,她跟同事一起看洞窟,聊到壁画上能够引领潮流的元素。曾经参与过自制口红活动的陈琦有了个大胆的想法:做敦煌色系定制口红。专业背景支持,再加上这些年对色彩的情感,陈琦在洞窟中选择了8种颜色用于定制唇彩。

  2017年8月,文创中心正式推出敦煌色系定制口红体验课程。

  “你看一些国际口红品牌,它们是用数字来表示颜色;我们推出的口红颜色以中国传统色彩命名,比如红莲灰、胭脂、妃红等,光是这些名字就能带给我们美好遐想。”陈琦说,在展览现场,观众选择颜色后自己调配出心仪的敦煌色系口红,“在制作的过程中,我们讲述敦煌色彩的魅力,让观众在动手制作的同时,了解古代艺术作品的内涵。观众带走的不只是一支口红,也蕴含着敦煌文化。”

  “2017年下半年,我们在北京等多地展览上,都推出了敦煌色系口红创意体验活动。”陈海涛说,“用口红感知敦煌博大精深的文化,很接地气,活动现场很火爆。”

  守护价值,不能砸招牌

  敦煌文化创意体验“红”了,很多企业慕名而来,要跟敦煌研究院商讨合作事宜,可敦煌研究院反倒有点“小心翼翼”。

  2017年,敦煌研究院开发了42类敦煌文化创意衍生品,累计注册108个商标。但细算下来,产品化的速度并不很快。这其中,既因人手紧缺无暇开设更多体验课程,更因对授权的严格把控。

  “不能砸了敦煌文化的招牌。”接受采访时,陈海涛反复提及“正解庄严”这4个字,“我们开发每一件产品时,都会看它与敦煌文化的内在价值是否契合。希望能跟真正了解敦煌文化的品牌设计师合作,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,否则一旦走偏,就会造成对敦煌文化的曲解和误解。”

  “我们现在的文化创意活动和产品,更多的是让公众体验,培养对敦煌文化的喜爱。”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,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,产品创意不能简单地复制文物,而是要把文物蕴藏的多元价值和今天的价值观结合起来,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,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,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的生活美学。

  2017年12月29日,敦煌研究院与腾讯集团在北京召开合作发布会。这是国家文物局与腾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第一个落地项目,双方计划将敦煌研究院多年科研成果与腾讯最新科技深入融合,让更多人体验到敦煌之美,进一步扩大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。

  双方将立足于“科技+文化”的基础策略,用年轻人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,以契合时代的创意形态,让传统文化在新生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同时,双方携手启动的“数字丝路”计划,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、传承与交流。

  或许用不了多久,人们将在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中,看到具有敦煌文化视觉特点的英雄皮肤或形象。(记者 付文)

  图片说明:

  图①:美国哈佛大学来宾浏览敦煌经典壁画明信片。(资料图片)

  图②:敦煌研究院文创研究中心推出的羊毛丝绸作品。 (资料图片)

  图③:来自广东省美术馆的研学团队现场参与敦煌文化体验课程。(资料图片)

  制图:郭 祥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1月19日 16 版)

关于本站 | 招聘信息 | 网址导航 | 免责申明 | 意见反馈 | 投资者关系

本站郑重声明:华商在线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其原创性、真实性请自行核实,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

华商在线 《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》编号:京ICP备17060845号

本站常年法律服务:北京市智舟律师事务所

投稿邮箱:huashangzx@126.com

Copyright©华商在线 北京华商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